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168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雕塑设计] 关于征集“元氏古八景”浮雕设计方案的公告

[复制链接]

8万

主题

9万

帖子

27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4318

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4-2 07:42:1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元氏县委宣传部
元氏县文化教育局
关于征集“元氏古八景”浮雕设计方案的公告


        为展示和提升元氏“千年古县”的文化形象,更好地提升元氏的文化品位,经研究,决定在常山路西段绿廊、元氏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以“元氏古八景(槐水流春、韩台夕照、龙山耸翠、书院春风、试剑巨石、灵湫浸月、石幢生云、吴桥古冢)”为主题的大型浮雕。现公开征集浮雕设计方案,形式、材质不限,有意者请于5月31日前与元氏县文化教育局联系洽谈。
        联系人:陈涛立
        联系电话:0311-84623273
        地址:石家庄市元氏县人民路71-5号

        附:元氏古八景简介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元氏县文广新局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6年3月18日
附:
元氏古八景简介


        槐水流春  槐河即古代的泜水,是韩信擒赵王、斩陈馀的地方。在县城西南八里,槐河、苏阳河汇流处,有一个村庄,村边有温泉,常年不涸,越冬不冻,古时村民赖以造纸,故村名“纸屯”。温泉东流二里,每当冬日,蒸气聚而不散,经久飘浮,远望若白练。两岸绿草茵茵,游鱼历历,邑人有“南临槐水观鱼跃,西望华山听鹿鸣”的佳句。传说康熙皇帝南巡回来时,曾饮马于此。
        韩台夕照  在县城南三里地的槐水之阳,过去土阜连亘,逶迤不绝,据传说,这是韩信为迷惑敌军而筑的土台,台上遍洒谷粮,招来飞鸟啄食,飞鸟盘旋于土台上空,敌军远望以为韩信屯粮如山,望而生畏,不战自退。韩台村也因此而得名。后来村子分为东韩台、西韩台两个村。据县志载,每当夏末秋初、红日沉山之际,驻足台巅,可望夕阳吐艳,天际云蒸霞蔚,瞬息万变,颇为壮观,故名“韩台夕照”。
        龙山耸翠  封龙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元氏、获鹿交界处。此山巍然崛起於太行之东,陡峭异常,回环望之,四面如一,状似伏龙欲飞,因名“飞龙山”,唐改为今名。山东南石上刻有“封龙山”三个巨字。山之阳有龙山书院,其遗迹尚存。山上有龙首、熊耳、华盖、螺、玉石狮子等山峰,有古石堂、白云洞、名佛洞、修真观等古迹;有老龙池、龙泉、试剑石等胜景。此山峰峦泉石,回环错列,堪称奇胜。每逢春日,草绿花开,人们争相游山玩景,访古寻迹,热闹非凡。
        书院春风  封龙书院居封龙山之阳,据县志记载,东汉李躬曾在此讲学授业,唐朝郭元振、宋朝李昉张皤叟、金代李冶、元朝安熙皆在此讲学,来求学者,不远千里,络绎不绝。此处风景优美,院外山花烂漫,绿草如茵;院内桃花垂柳,红绿相间,并有孔、颜曾三石圣像矗立房前。院内还有二石池,大如盆,水色暗黑如墨染,去旧水注入新水,其色依然。石壁上有二洞,仅容二、三人,称为读书洞。墙边有一泉水,称日蒙泉。求学者在此读书如临春风,古人以此列为元氏八景之一,名曰“书院春风”。
        试剑巨石  试剑巨石在封龙山上,相传唐朝郭元振在龙山书院讲学时,常见山上一巨石中冒出五色云气,一次雷雨交加,巨石裂为两半。郭元振雨后登山,见石缝中有宝剑一把,剑刃锋利无比,色如霜雪。剑柄上有“龙泉”二字,便抢剑照石上砍去,巨石被削下一块,而剑刃却丝毫无损。后一左承史彬书“试剑石”三字于石上,至今此石尚存。“试剑巨石”被列为元氏八景之一。
       灵湫浸月  封龙山有一陡涧,两壁陡立,上盖巨石一块,盖石之前大书四字“大海分灵”。石下有一泉水,流入下面池中,池下数丈,深不可测。然后水从池中流出顺涧而下,此泉日“龙泉”,池名“老龙池”。每逢月夜登出,立于池边,俯视水中明月如净水洗过一般,光亮异常,甚惹游人留恋,故名“灵湫浸月”,被列为元氏八景之一。
        石幢生云  封龙山下有一石幢,高七、八尺许,上刻有风云雷等自然图像。相传古时久旱无雨,人们就前往将石幢立起,三日内必有雨大雨。如久雨欲涝,将石幢放倒,则晴无片云。更有奇者说,石幢立起,便见黑云从封龙山顶上翻卷过来不时就大雨倾盆。“石幢生云”被列为元氏八景之一。
        吴桥古冢  吴桥位于元氏县南佐,古为元氏八景之一:吴桥古冢。始建于宋政和丁酉年,距今已有近900的历史,它南北走向,过去是元氏通往山西平定州的交通要道。北宋匠人在桥东侧最外边一块拱石上,留下了“大宋政和丁酉”的刻字,站在桥下仰脸可见。据《元氏县志》记载,吴桥古冢前原有石碑,高二尺许,上书“梁山伯、祝英台合葬之墓”,传为清代南佐文生王剑所为。当地学子愿意立块碑彰显本地文化,这不稀奇,更何况梁祝传说在此地是尽人皆知,而且周围一带姓梁的、姓祝的、姓马的都有,附近又有封龙书院,这都为传说提供了故事“要素”。但更稀奇的是,吴桥古冢水冲不坏,河水自西北而来,直向古冢,但至冢前却绕行而东去,古冢颇似“神护”。再加上当年吴桥周围绿柳参差,青山隐约,县人于是将“吴桥古冢”列为元氏八景之一。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 ... Mw==&scene=6#rd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
征集码头网http://www.zhengjimt.com/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征集发布|征集码头 ( 皖ICP备2021000921号-1 ) 

GMT+8, 2024-5-23 18:24 , Processed in 0.480729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